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
注册金英杰账号
1.暗适应:
概念:是指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, 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,经过一定时间后,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,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的现象。
感光活动:主要为视杆细胞活动恢复
形成机制:
• 第一阶段:视锥细胞视色素的合成增加
• 第二阶段 :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(第二阶段是暗适应的主要阶段)
2.明适应:
概念:是指当人长时间在暗处而突然进入明亮处时,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,也不能看清物体,稍待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的现象
感光活动:主要为视锥细胞活动恢复
形成机制:
• 第一阶段 :是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了大量的视紫红质,进入亮处遇到强光时迅速分解
• 第二阶段 :视锥色素在亮处感光恢复视觉
视野:白色视野最大,其次为黄蓝色 ,再次为红色,绿色视野最小
听觉
耳的听阈和听域:
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为20-20000Hz,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在1000 - 3000Hz之间
听骨链在传音过程中的増压作用:
1.听骨链由三个听小骨即锤骨、砧骨及镫骨依次连接而成
2.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,其振动的压强增大(增压24. 2倍 ),而振幅稍减小(振幅约减小1/4 ),这就是中耳的增压作用
气传导:
1.传导路径:
声波—外耳道—鼓膜振动—听骨链—卵圆窗膜一耳蜗 (耳蜗内淋巴的振动)
2.作用 :为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
骨传导:
1.传导路径 :
声波—颅骨振动—耳蜗骨壁—耳蜗(耳蜗内淋巴的振动)
2.作用 :效能远小于气传导,在引起正常听觉中作用甚微
行波理论:
声波频率越高,行波传播越近,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蜗底部,即靠近蜗底部的基底膜与高频声波发生共振 ;相反,声波频率越低,行波传播越远,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蜗顶部,即蜗顶部的基底膜与低频声波发生共振。因此,蜗底部受损时主要影响高频声波听力 ,而蜗顶部受损时则主要影响低频听力。
耳蜗微音器电位:
耳蜗微音器电位无真正的阈值,没有潜伏期和不应期(局部电位的特点,无不应期),不易疲劳,不发生适应现象。
下载医学APP 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 |
下载金题库APP 刷好题 强记忆 |
关注官方公众号 资讯、福利 不错过 |
金英杰医学教育 (jinyingjie.com)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07444号-3 京ICP证160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88号 京网文(2017)9355-1061号